昨天上午,我正在大望路和一个快消品牌的沟通传播方案。会后我俩闲聊时,手机上突然蹦出一个消息:“2024年11月25日晨,华语广告教父苏秋萍先生离世。”
客户之前也是4A公司的,我记得很清楚:我俩都沉默了好一会儿。
不禁想起了电视剧《新三国》里,曹操祭奠关羽时的一句台词:故人陆续凋零,好似风中落叶。
苏秋萍,于我自己来说是一个「故人」。我大学修广告的时候就已经久仰大名,我是无名之辈,唯一的交集是参加过他的一个讲座。
当然于整个华文广告圈,苏秋萍是无法忽视的名字,被称为华文广告的教父级人物,他是代表初代广告人光辉岁月的一个符号。
所谓的华文广告,一般意义上指的是以中文为主要语言,面向华人社群的广告形式,它涵盖了包括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省、香港、澳门、新加坡及其他使用汉语的地区的广告市场。
我看到网上有一个非常中肯的评价:「他整整影响了几代中国广告人。」
我想:一个人能在有限的生命中,能以一己之力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哪怕是有一点点进步,即使生命终结,也足以无憾。
02
这两年,从叶茂中、苏秋萍的离世,到宋秩铭的荣休,广告行业大佬的「告别」已经不稀奇。
一个时代结束了。
这往往伴随着传统的瓦解,以及新思想的涌现、新秩序的建立。
东东枪在2020年曾经写过一篇宏文,《我不骗你,创意的新时代,真来了》,他说:“你去不去拥抱变化,变化都会发生——不拥抱变化也没事儿,你不拥抱变化,变化就来壁咚你。”
但并不是说告诉的变化中,一些传统的东西就离我们而去,烟消云散。相反,我觉得它深植在一代广告人的精神图腾之中,熨烫了行业的底色。
时间线倒回1993年。苏秋萍在荣获新加坡广告创意奖CCA所有的华文奖项之后,辞去香港电通扬雅广告公司大中华区创意总监的职位,回到新加坡,与另外两位朋友创立“三人行”广告公司,致力于华文广告创作,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新加坡“华文运动”遥相呼应。
1995年1月,《龙吟榜》杂志在香港创刊,至今我的案头还有一本。
这本杂志由林俊明与郑光伦、劳双恩等在工作之余组团完成。杂志取名“龙吟”,喻义为世界各地有着龙的血统的华文广告创意人。杂志面向全球华文创意人群体,季刊【逢一、四、七和十月】形式出版。杂志的内容主要是从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甚至加拿大和美国的华文电视、报刊和海报广告中,悉心挑选出的具有创意,或善于利用华文特征,或主题有浓厚华夏文化色彩的作品。
1997年,华语广告运动迎来了新的高潮:
新加坡广告人苏秋萍、来自香港的林俊明、澳门出生的莫康孙连同来自中国台湾的孙大伟,联合发起龙玺环球华文广告大奖(龍璽创意奖),在“用华文打天下”的理念下,跨越了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北美各地华文广告圈,多年来对华人广告界有很大影响。
我百度后还发现,至今这个奖项还在坚持着,真是令人感慨。
似乎难以考证龙玺广告奖的发起者,与被业内人称为“华文广告四大教父”的先后顺序,但可以确定的是,个人的影响力与华文广告奖的影响力互为犄角,相互成就彼此。
△ 由左及右:孙大伟、林俊明、苏秋萍、莫康孙
华文广告圈四大“教父”,其出身与成名均在跨国广告公司。
孙大伟来自奥美(台湾)广告公司,莫康孙来自麦肯光明广告公司,林俊明经历了FCB、DDB、麦肯、灵狮、达美高与电通等跨国广告公司,苏秋萍也在电扬、盛世长城等跨国广告公司度过了大部分的职业生涯。
他们在跨国广告公司获得了丰富的一线广告创意工作经验,肩负跨国企业本土化创意编码的使命,在这一过程中思考与探索,率先在广告文化和广告创意层面开始自觉。
03
华文广告对中国广告的影响,可能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区因其市场格局、地理位置和经济状况等因素,与欧美的广告界交流密切,广告业率先发展起来。到了1980年,香港已经培养出了一批包括纪文凤在内的本土优秀广告人才。
因为同宗同源的文化传承,中国香港、台湾、澳门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广告人才,与中国大陆有着紧密的血缘、地缘和文化联系。这些人才成为了跨国广告公司在中国扩张的重要力量,并积极传播广告专业知识,成为中国广告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典型的就是林振彬的华商广告。可口可乐的中文名,就是出自林振彬之手。1950年,林振彬在香港成立了“华商广告”与“华联广告”。
其中“华联广告”专作电影戏院的银幕广告,由其长子林秉森主理;“华商广告的”业务比较全面,由其子林秉荣、林秉宽经营,至60年代初,“华商”已成为与“国泰”、“格兰”并驾齐驱的香港三大广告公司之一。
随后,华商广告与麦肯国际广告公司合作,成立了华美广告公司。华美广告公司的员工,在80年代中国大陆广告业复苏时,成为了首批北上的广告专业人士。这其中,比如前奥美中国副董事长汪少杰就曾经在华美广告公司工作。
我记得在《奥格威论广告》中,有一段关于跨国广告公司进入中国的记录:“(中国内地的)广告公司总数在67家以内,其中17家是负责国内产品的对外宣传,及外国产品的对内宣传。日本电通广告公司在北京及上海有小型的办公室,美国的麦肯在北京也有办公室。”
这些跨国广告公司中的很多员工来自中国港澳台地区。汪少杰在《以红之名》一书中说:初创上海奥美的时候,团队会议用粤语沟通完全没有问题。
这批人有高效率、快搞定、少废话的香港广告人,尊重专业、崇尚洞察的台湾广告人,他们成为当时先进广告专业知识的积极传播者和引路者。
当年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之下,许多行业的信息及案例,都来自香港及台湾的行业读物,尤其奥美出版的《奥美的观点》。
《观点》是奥美整合传播集团通行全球的内部期刊,当时宋秩铭、庄淑芬以此为蓝本,形成《奥美的观点》,第一辑选收1991~1996年《观点》中文版的48篇文章,内容涵盖广告专业、奥美文化、创意、直效行销、品牌、媒体、消费者研究、公关、CIS以及互动行销,由于奥美当时是全球领先的广告公司,《奥美的观点》在业界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
04
故人陆续凋零,好似风中落叶。
华语广告的四大教父中,孙大伟、林俊明、苏秋萍都已经离世。
以下几个名字,值得被行业记住。
孙大伟。台湾广告人,华文广告四教父之一,2010年11月在台北离世。 林俊明。香港广告人,华文广告四教父之一,2021年10月30日在香港家中离世。 苏秋萍。新加坡广告人,华文广告四教父之一,2024年11月25日在新加坡离世。 莫康孙。华文广告四教父之一,2017年4月离开服务了36年的麦肯,创办马马也广告,依然奋战在创意一线。 纪文凤。最早一代广告人。1995年离开广告界,加入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后加盟香港新世界集团。 宋秩铭。奥美中国创办者,2023年6月30日荣休,正式卸任奥美大中华区董事长一职。 庄淑芬。前奥美集团大中华区副董事长。2016年1月离开大陆,调回台湾。 劳双恩。2024年3月27日,劳双恩宣布退休,卸任伟门智威亚太区首席创意官兼亚太创意委员会主席。 梁伟丰。2023年4月28日,正式卸任BBDO大中华区主席及首席创意官,拼搏在音乐圈。
周佩莲、林友琴、邓广梼、林桂枝、苏雄、李倩玲、黄田壹、王恺宜、庄健、陈民辕、龙杰琦、刘伟权、沈翔、陈仲翰、曾正洸…………(人名或许不全,欢迎在留言区补充)。
这些来自中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等地的广告人,有的已经离开广告业,有的还在广告一线,有的在别的行业却依然在注视着行业的发展。
他们因为各种缘由来到中国大陆,他们是支持中国广告业发展的重要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