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有张译、蒋欣、李光洁等大咖同台飚戏的剧里,她却凭着20秒台词率先出圈,甚至被网友预定了下一届白玉兰奖最佳女配奖。她就是热播剧《以法之名》中张文菁的扮演者——董晴。

金子总会发光,明珠不会蒙尘,这位宝藏女演员终于被发现了!

抖音热榜上有不少《以法之名》的词条,其中最热闹的莫过于“谁在栽赃,谁在陷害”,这是张文菁的一段台词,
也是她被网红网友争相模仿的出圈20秒片段。

这20秒是一串致命连环问,完整台词是:
“谁才是黑社会?谁在栽赃,谁在陷害?负责人的检察官被撤下,换上一位无视法律的,合法的辩护律师被打成黑社会,定案的证据经不起推敲,证人的证词不断反复,证据链根本无法闭合。这样的案子这么着急开庭,是因为什么?政绩吗!”

台词文本振聋发聩,台词表达情绪饱满、铿锵有力,极大信息量被传达的同时人物也得到塑造,张文菁很幸运,遇到了会写的编剧与会演的演员。
董晴这里的处理非常妙,虽然台词密度和信息量大,但她没有选择降速或者用苦大仇深的方式讲述传达信息,而是高语速有节奏输出,造成了诡异的场面:逻辑清晰的律师,却穿着狱服略带憔悴地坐在铁栏杆后,姿态正气凛然且愤怒,却说着控诉公检方的话。

台词劈头盖脸一般砸过来,观众和指导小组都只敢全神贯注听她说话,这起到了一种让人不得不重视的威慑效果,你会自然相信:这个律师不一般,这个案件有隐情。调查故事因她在法庭当众喊冤开始,由她坚决反抗而推进,虽然是个配角,但绝对是戏眼,编剧很爱她。
同时,只是一小段的表演,似乎已经勾勒出了角色的立体画像。你可以想象她日常的性格与当下糟糕的处境:一个优秀的,有能力的,认真严谨的,坚决追求正义到“以身殉法”的负责任律师,被打成黑社会,忍辱负重认罪只为了在开庭日发声,引起更多注意。

高信息量台词+精准表演自然碰撞出角色的悲壮感,留给观众无尽想象空间,共情效果拉满。角色魅力尽展获得喜爱,观众开始为她的命运担忧,对剧情产生好奇开始追剧。
会写的编剧遇到了会演的演员,让张文菁活了起来,这是1+1>2的结果。

董晴演戏有种举重若轻感,可以准确表达角色情绪状态,又不会令人觉得用力过猛。总结就是一个字——准,角色心理掌握准,表演呈现准。
张文菁第一次被审讯,哪怕在看守所,哪怕戴着手铐,她依旧坐得笔直,仰着头,眼睛里是坚定、愤怒、控诉、期待,甚至是由聪明带来的嚣张。这些都是昂扬的色彩,此刻,她依旧理想主义,她不怕,她相信正义会来。

第二次被审讯,她经历了女儿安全被威胁,得知了信赖的检察官去世,律师好友顶不住压力屈服,她也绝望了。她低头坐着,眼睛里是泪水、无力、自嘲,她坚定的语气不再用于控诉,而用于认罪。她的理想从追求正义到只想活着,这一刻,观众读懂了她的“哀莫大于心死”。场景不变,妆造不变,心境变了。

检方为了驱赶指导小组,宣告她无罪释放,但她出来后却面临行业无人敢用的现状。她向律师好友控诉,好友反过来怨她过于理想和多管闲事。
她压低嗓音,声音压抑委屈而愤怒,带着哭腔质问:“正义没有资格迟到,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顶多是真相,这是不是你说的。”这一刻,她对朋友和法律产生了同等情绪:委屈、埋怨、失望、不甘。

从坚定到绝望再到委屈,角色的心境转化通过细微的表演设计精准表达,张文菁的悲情色彩扩大,让观众对角色共情,也对权力、法律、正义等主题产生思考。

很多人看到董晴表演后不自觉感慨:这么好的演员怎么才冒出头来?搜索后就会发出第二声感慨:哦~原来是她啊!

她是谁呢?
是《最好的我们》里活泼爽朗的“贝塔”蒋年年;
是《去有风的地方》中干练的谢晓春;
是《城中之城》里“最美姐姐”陶无忧……

真正的剧抛脸出现了,每次登场都像开角色盲盒,每次都开出新惊喜,这是认真的态度和刻苦的努力,这也是1+1>2的结果。
为了演好张文菁,董晴提前研读法律文献与案例、掌握专业术语、观看经典律师角色类型的影视作品。她提炼出张文菁的性格和职业特性,总结出张文菁的话一定要强有力且流畅地说出才能说服检察官,也让观众听得到。

无论多厚的台词被不熟不睡觉,蒋欣和刘佳被她的狠劲儿圈粉抢着夸。
没有天降好运,只有日复一日的耕耘,正是这种“笨功夫”,让她的演技有了厚度,赋予了角色们鲜活的生命。

今年,董晴37岁,在18年的配角生涯中她真正践行了“角色无大小”。幸好,她的努力让自己和角色都被更多人看到并喜爱。37岁的配角专业户女演员,依旧未来可期,希望越来越多的好作品,都吻上姐吧!!
编辑:Nagasaki
撰文:Miao
设计: Lidianer
图源:新浪微博、豆瓣、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