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yings:
前不久,看到了一条消息:许多字幕组宣布停更了。
我惊讶了一下,又有些感慨。
也许你不记得有哪些字幕组,但我敢打赌,你或多或少追过字幕组制作过的剧。那时,白字蓝边、悬浮在片子底部的中英字幕,是我们探索另外一个世界的通道。
那时追剧,一到更新时间,就期盼着字幕组的“熟肉”上线(注:没字幕的原片,叫做“生肉”,经过字幕组加工的,叫做“熟肉”)。第一时间看到片子,会有一种“热乎的”满足感。
而现在,这样的期待慢慢落空了。
最近,我和几位参与过字幕组工作的朋友聊了聊,了解了字幕组是如何运作的、他们为何坚持做这些事,以及曾经字幕组神仙打架的互联网时期。
在这里,我们讨论的,是那些参与字幕组制作的人,而非后期部分商业组织借助这种文化盈利的行为。我们不避讳谈及字幕组文化涉及的版权争议,也无意粉饰这一部分。
我只是很怀念那个互联网仍让我们感到兴奋的时候,字幕组的名字在片头和片尾冒出来,不太起眼,却有始有终地贯穿了我们的青春。
01
那时候,我们把“兴趣”和“喜好”看得高于一切。
许多人的青春时间都是被字幕组的内容占据的。
@王小犀 一直在追 @我自己的工作间 字幕组(绰号“绿组”)的节目,掐指一算,时间横跨高中和大学本科。
@灵石公子 追“三贱客”(原英国BBC电视台出品的一档汽车节目《Top Gear》的三位主持人)的节目,刷完几遍之后觉得不够看,她顺藤摸瓜搜到绿组,又看了许多其他的作品。
那时候,字幕组给人的印象是,太厉害了。各大字幕组,都在神仙打架。
@铁腕 的大学时期是看着字幕组过来的。那时候,字幕组对她来说是个遥不可及的存在。后来她学西班牙语,避开了英语赛道,成功加入了一个小语种的字幕组。
字幕组带给人的东西,也令人大开眼界。
@王小犀 对汽车感兴趣,从小学就开始看“三贱客”的节目。看了节目,他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汽车可以这么快,这么美,甚至可以是一件艺术品。
所以当有机会加入字幕组时,是不带犹豫的。那时,许多人还有一种时间上的闲散。
@Ellen 是在刚上大学不久加入字幕组的。除了上课之外,她无所事事。
@灵石公子 加入字幕组时, 她刚转行,不用坐班。看到字幕组发动态招人,立刻加入进来。
@王小犀 加入字幕组时,是在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结束。他终于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许多字幕组的开始,也很简单,因为兴趣。
对于他们来说,好的东西,自己要立刻看到。分享给别人,也是顺便的事。
做《冰与火之歌》的衣柜字幕组,是一群等不及的原著党。嫌译者翻译得太慢了。资源出来,立刻给翻译了。

绿组的创始人@非,最早做搬运和翻译是为了方便自己整理资源,顺手做成了合集分享出去,得到了很好的反响。
除了制作固定的兴趣领域的片子以外,有些字幕组会挑片子翻。
标准很高,又很简单:“烂片是没有翻译接的。”
@Ellen 从不翻热门电影,爱挑一些小众的电影。有一次她胡乱选片,挑到一部弗朗索瓦·欧容的电影。一边翻一边忍不住感叹:“这个片子怎么这么好看。”在翻译过程,发现一部好电影也是件很开心的事。
那些年,我们看到的片子,都经过字幕组的严选。制作精良,有审美、有门槛。
比起电视,字幕组才是我们青春里的互联网频道。
02
那时候,大家明明都是陌生人,却存在一种最朴素的信任。
字幕组的运作就是建立于此。
遇到自己想翻译的内容,@Ellen 就去论坛的帖子里,回帖接单。一个人边看边翻,一个星期后,把做好的东西交付出去就行。
热门的剧往往会团队战。一部剧会被分成好几段,发在qq群里让组员认领。
这个期间,各个组就开始争分夺秒,熬夜奋战。
绿组的工作习惯是,资源出来当天完成。没完成就会通宵达旦,最晚的一次,他们干到凌晨两三点。
遇到剧集的重要部分,更需要花精力筹备。
有次,绿组碰到《伟大的旅程》(The Grand Tour)的最后一集,播出的那一天是个工作日,为了让观众早点看上,组员加班加点地译制,有精力参与字幕译制的伙伴们从早做到晚。 @灵石公子
做过字幕组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项“为爱发电”的工作。
现在,我很少有想象,一群素未谋面过的网友,仅靠热爱,一起合力做成一件事,且一直持续。
我有一些疑惑,比如说,会不会有人中途不干了?有人到ddl拖延了交不出来?
所有人给我的答案都是:从来没有。
在这里,我听到了一个很动人的词,“尊重”。
所有组员都会很尊重自己手头的任务,很少发生开天窗或者拖延失误等情况。我想这是集体创作的意义所在。@灵石公子
既然加入,就会做好。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流程里,不只限于翻译。还包括初翻,校对,特效,压制,审核…
只有这样进行集体的创作,才能尽可能生产出完美的作品。我觉得集体身份感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大家作为一个集体工作,行动,产出内容。任何一个项目只有完整地走完整个流程才算做是结束。@王小犀
原来,那时要做一件事,
不需要有限制,不需要有约束,通过单纯的信任就可以实现。
在这些付出之后,可能唯一的回报是:片子开头和结尾出现自己的ID。
不外露,不张扬,只是这个片子里小小的注脚。
在许多人眼里,这也许是镜头里一闪而过的名字。但对于字幕组的人来说,这已经是最让自己骄傲的事情了。
那时,我们拥有最多的,是自己的热爱,
珍视,且敬重这一份热爱。
03
那时候,我们会把每一件小事做到细致,带有一种固执的较真。
最明显的,就体现在翻译这件小事上。
绝不是简单的,英译中。
我想来让你看看这些精妙的翻译:




(韩文直译是:什么破晚霞,疯了吧。)
总之,好的翻译是有“滋味”的。让人忍不住赞叹,“怎么会有这么好的翻译?”
和许多人的交流里,我第一次知道,原来,翻译是一个交流的过程。
做翻译时,我们会融入自己对原文、原片的理解,翻译的呈现是原作者和译者思想叠加的结果。@灵石公子
在做《克拉克森的农场》系列字幕时,经常会有很多专业的观众注意到我们注意不到的细节,有的是“留子”会懂的本地谚语,有的是农业专业的表达,在我们精进成品的过程中提供了很多的帮助。@王小犀
我很想聊聊这些翻译是如何出来的。
@铁腕 在一个西班牙语字幕组做翻译,西班牙语里俚语单词特别多,她要不停去查证。有时候,翻译不出中文,就把西班牙语先翻译成英语,就这样颠来倒去地重复多次,直到通顺为止。
@Ellen 在做《新闻编辑室》时,查阅了大量的美国政治结构、选举规则、美国政治事件的背景资料,还去补了一部分经济学的知识。还有一部包含大量莎士比亚原剧台词的电影,她专门去翻了莎士比亚的原著,特别要找朱生豪的翻译。
她把这个过程,称之为“看着剧情,重新写台词”。“好的字幕是信息不丢失的同时,帮你理解剧情。”
除了字幕本身,我还被一些其他的细节给惊艳到。
为了不让观众看着混乱,@Ellen 所在的字幕组,翻译美剧时,会拉一张表,统一所有的人名、术语。
在绿组,除了人名的译法和注释,还会统一双语文字中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王小犀
@ConcordeSky 在翻译《伟大的旅程》的一集特辑中,把镜头里所有出现的飞机全部考证清楚型号,在字幕里做出注释。
衣柜字幕组做翻译时,连镜头里出现的字,也会标注,还会根据剧集里出现的形式做对应的中文字体去匹配。

来源:衣柜字幕组
连地图上出现的地点都会被翻译一遍,选择的字体颜色也融入到了画面之中。

来源:衣柜字幕组
另一个微小,但却十分打动我的细节是:近年来,字幕组在默默地更新我们的语言系统。
有次,绿组在翻译时,用到了“婆婆妈妈”这个词。
后来,他们的视频下出现了一条留言:“婆婆妈妈”这个词是对女性的歧视和侮辱。
看着这条留言,绿组的@非 反思了很久。“如果是表达女性做家务,这按道理是一个很勤劳的形象,但这个词却常常用来形容啰嗦和烦人的行为,为什么不用「公公爸爸」呢?”
第一次,在现实中,他对女性主义的翻译理论有了非常清晰的见解。在之后的翻译里,他们格外注意用词,有次他们遇到 Maiden Voyage,传统的翻译为“处女航”,他们将其改成了“首航”。
语言是最微小的力量,当使用的语言做出改变,人们的认知也会随之变化。
04
那时候,我们还有无限的期待。
其实我现在也在追剧,但我必须承认,我再也没有像以前那样追剧的心情了。
以前,我们会去主动寻找好看的剧。
那时,许多好剧都靠口耳相传。@灵石公子 追《生活大爆炸》,是从杂志上看到的,追《老友记》,是叔叔推荐给她的。
现在,算法的推荐早已将我们淹没了,还没开始看,就被剧透完了。
那时,一部片子不止一家字幕组翻译,各家字幕组都在网络上大显身手。
一部片子,@王小犀 可以换字幕组看上好几遍。
现在,许多字幕靠AI生成,字幕组的“百家争鸣”越来越少了。
@铁腕 看剧,基本上已经不会再看字幕了,她也很少看到让人眼前一亮的翻译了。
那时,连字幕这样小小的空间里,都充满了活人感。
@灵石公子 记得,她曾经追过一个字幕组,里面有一对情侣:赛太公和YY猫,每看一集剧,都能透过ID看到他们的恋爱状态。

《实习医生格蕾》有一集里,剧中人物 Lexie 死亡时,字幕组的许多成员,都开始在ID里怀念 Lexie 。

那时,虽然我们的选择有限,但会有许多尝试。
@铁腕 以前会追各种字幕组,第一集不好看,看在字幕组选片的审美上,她还会在等两集。现在看剧,她不再给出看第二集的机会,看到口碑不高的,直接pass。
剧集越来越浩瀚了,但我们却失去更多了。
进入一部电影的耐心、期待一部片子的心情,热烈的讨论欲望都慢慢消失了。
05
那时候,我们喜欢得很纯粹,付出得也很纯粹。
@灵石公子 已经离开校园8年了,加入在字幕组,让她觉得重回了大学的社团。
“我觉得自己的青春也还没结束。”
和@铁腕 聊天时,她已经不记得自己什么时候参加过字幕组、当时翻译过什么片子。
唯一清晰的,是那时的状态。
——觉得有希望、有奔头。下班回家后,赶紧洗澡、吃饭,之后就坐在电脑前,眼睛一动不动地开始翻译,遇到不会的,就去查询资料。上班一天很累,但做字幕组的活儿却很有精神。那时候,开心很纯粹,心里的想法也很纯粹:在这部剧的汉化过程里,有我翻译的内容就好了。
比起严格意义上的大学时光,这更多是一种青春的状态。可以纯粹地喜欢、纯粹地付出。
但后来,@铁腕 上班太忙了,自动离开了字幕组。
当这种不计回报、热血付出的纯粹状态消失时,也许,我们的青春才开始消失了。
我问每个人,参加字幕组给你带来了什么?
有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
它是实习时非常好用的敲门砖,只要一说我是字幕组的,每一个面试官都会刮目相看。@Ellen
得到了翻译图书的机会。@灵石公子
接到了多家出版社伸来的橄榄枝,完成了好几册相关书籍的译著,也开拓新机,创建了雅思一对一业务。@我自己的工作间-非
有一些是后知后觉发现的。
——是建立了自己的审美。
@Ellen 在高中时,几乎没有上过网,上大学后,才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电影,探索自己喜欢的书籍、音乐和乐队。她对学校和课程没有太多的兴趣,甚至对自己的专业也不喜欢。相比于别人对电影的评价,她一部部看片,一点点翻译,逐渐发现自己热爱什么样的电影。
——是看到新的一种可能性。
@铁腕 曾翻译过一部西班牙的剧《la otra mirada》,这是一部主角全是女性的剧,这部剧让她意识到,女主角不一定要漂亮,也没有故意要扮丑。任何身材的女性都可以做主角,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精彩的故事。她翻译那部剧是在2018年。
她还有一次工作上的奇遇。
她做外贸工作,有一次她接待一位外国的客户,对方来中国的第一件事,是去碟片店买《Walking Dead》(美剧《行尸走肉》)的碟片。“如果没看过美剧,根本不知道《Walking Dead》是什么。”
这些都是未曾料到的,意外赠予。
除此之外,
我想,更多的,是字幕组赠予每一个普通观众的。
所以,今天在这里,我很想感谢字幕组。
谢谢字幕组,是许多人的青春期。
谢谢字幕组,曾给我们打开过一个如此丰富、如此完整的世界。
谢谢所有“为爱发电”的努力,让许多人的青春都有过期待。
编辑:又延
晚祷时刻
分享一部你青春里最喜欢的剧吧。
谢谢译制这部剧的字幕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