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长孙无忌
看到郑智化清空微博,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一个坐轮椅几十年的歌手,因为吐槽机场无障碍设施,竟然被逼到这般境地。这哪是维权,简直是“谢罪”。

没人知道他删掉最后一条内容时的心情。是如释重负,还是满心失望?毕竟几天前,他还在为千万残障者的出行困境发声。
本该是次绝佳的公议契机。就像当年《残疾人保障法》出台,都是靠一个个具体案例推动。
可惜这次,我们只忙着审判一个人,却忘了审视整个系统。
事件的起点本不复杂。深圳机场的登机车与机舱间,那道25厘米的缝隙,成了郑智化的“天堑”。轮椅推不进,腿跨不过,这种窘迫是残障者的日常。
他用“连滚带爬”形容当时的狼狈,用“没人性”表达愤怒。言辞确实激烈,但谁能说这不是长期压抑后的爆发?
机场的回应来得很快,道歉、整改、加派人手、试点坡道装置。这套操作堪称公关范本,却没能平息后续的波澜。
真正的转折点,是那段被剪辑过的登机视频。画面里有工作人员搀扶,却少了关键的几秒。舆论瞬间反转,“夸大其词”“博同情”的指责铺天盖地。
《礼记》有言:“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我们的社会却反过来——要求弱者保持优雅,要求受害者完美无瑕。
于是,郑智化道歉了。为“连滚带爬”这个情绪化的词,向帮助过他的工作人员致谢。可这份道歉更像一种妥协,是被舆论洪流推着走的无奈。
《增广贤文》里说“是非只因多开口”,放在当下竟如此应景。他只是说了残障者的真实困境,却要为用词“不当”买单。
机场的整改值得肯定,但视频的流出却透着蹊跷。监控本是保障安全的工具,何时成了舆论反击的武器?
深圳机场说视频裁剪是为保护其他旅客隐私,可这个解释太苍白。真相被切割后,讨论的焦点也彻底跑偏。
本该是场好事。8500万残障人士的出行难题,终于借公众人物的声音走进大众视野。这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绝佳契机。
就像北京的轮椅出行调研显示的,道路狭窄、坡道不合理是普遍困境。郑智化的遭遇不过是冰山一角。
国际民航组织早有规定,残障旅客应享有安全便利的登机服务。可现实中,合规的“20厘米安全距离”,却成了无障碍服务的“盲区”。
郑智化的愤怒,本质上是对“程序合规却人情缺失”的反抗。这种情绪,理应被理解而非苛责。
《残疾人保障法》写满了权利,但权利落地往往差“最后一公里”。那道25厘米的高度差,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有人说他是公众人物,说话该更克制。可《国语》有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难道残障者的发声还要先考“措辞合格证”?
他道歉后,风波似乎平息了。但那些藏在角落的障碍,不会因为一句道歉就消失。
南京机场要拆轮椅支架,新疆机场强托拐杖,上海机场无人提醒登机口变更。这些遭遇,哪一个不比“用词不当”更值得关注?
郑智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身后是千万个面临出行困境的残障者,是无数次被忽视的合理诉求。
当大家盯着“连滚带爬”四个字较真时,恰恰忘了事件的核心:如何让残障者体面出行。
机场加了人,装了坡道,这是进步。但更该进步的,是对残障群体的共情能力。
《管子》有言“政者,正也”,真正的正义从不是对受害者吹毛求疵,而是帮他们清除障碍。
郑智化最终选择了沉默,或许是想求一份清净。可社会不能沉默,这场讨论远没到结束的时候。
我们该反思,为何有人为群体发声,却要先经历“审判式”的舆论围剿?
我们该反思,为何合规的服务流程,会让服务对象感到“没人性”?
我们该反思,无障碍建设究竟是“面子工程”,还是真正的“民心工程”?
给郑智化一片清净很容易,关掉微博就行。但给残障者一片安宁,需要整个社会发力。
这安宁,是机场没有高度差的登机口,是街头坡度合适的盲道,是公共场所不必反复求助的便利。
这安宁,是发声时不必担心“用词不当”,是维权时不必害怕舆论反转。
郑智化的微博空了,但那些被点燃的问题,不该被清空。
25厘米的高度差好填,可人心与制度间的“高度差”,需要更多人一起努力。
史铁生曾在《病隙碎笔》中写道:“苦难既然把我推到了悬崖边缘,那么就让我在这里坐下来,顺便看看悬崖下的风景。”但这种豁达,不该成为我们漠视特殊群体的理由。
最后想说,郑智化的微博可以清空,但社会这面镜子更应该擦干净。
下次再遇到类似事件,但愿我们都能记住:先倾听,再判断;先共情,再批评。
因为真正的进步,从来不是让一个人闭嘴,而是让千万人的声音被听见。
-完-
笔不阿贵,文不奉承
yanbaoer2024
比较犀利的文我会发这个备号上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