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非马

胸大,这还做什么编剧啊?
一个作者的三观和人格,一定会以某种方式进入ta的作品。

上篇写了,这篇想专门谈谈秦雯看似玩笑的自我“调侃”:(要是有那么大胸)我还做什么编剧啊?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玩笑都是带着面具的真言。Every joke is a disguised wish. 玩笑的背后,隐藏了讲述者真实的欲望或潜意识。我认为秦小姐的这句性别玩笑,充分地“泄露”了她最真实的性别观、世界观。
在她看来,相较于才华,女性的身体资本、容貌资本,才是更厉害的“硬通货”。在社会运作的现实中,女性的身体资本比文化资本更能转化为“通行证”。而如果有更轻松的路可走,她也并不会选择走一条更难的路。毕竟,写剧本要熬夜、要被改,要受制于各种制片方、导演、明星等各种力量的博弈。
这句玩笑里,既有秦小姐对社会现实无比清醒的认识,也透露了她真实的态度选择:认可和适应既有规则,而不是挑战与打破。
乍一看,她是个写独立女性、讲女性成长,也靠自己本事吃饭的大编剧,但骨子里,却依旧根植着男权中心的旧思维。无论是她的性别观和人生观,还是她编剧的《我的前半生》《流金岁月》,其实都是“伪女性独立叙事”与“现实适应论”交织的产物。
作品,是创作者人格的延展。
从表面上看,两部大热女性剧,都是迎合“女性主义”的思潮崛起,在讲述“现代女性独立”的成长故事,台词里有各种时髦的口号与标语。
然而,故事的走向,无一例外不是:女性的困境,要由一个强大的男性来帮忙解决。
在《我的前半生》里,罗子君从“家庭主妇”到“职场女性”,被包装成了一段女性成长叙事。但剥开了看,罗子君的“觉醒”和“成长”,是由男性引导、在男性帮忙下完成的。贺涵,这个英俊潇洒、聪明体贴、有资源还有耐心的男人,教她职场规则、为她开路、助其成长。而作为对“女性独立”的奖赏,她还收获了优秀男性的爱情。尽管她没有选择和他在一起。
到了《流金岁月》,则更进一步展示了秦小姐“伪女性独立”的漏洞——“独立”,犹如一件漂亮的衣裳,其终极目标还是要吸引优质的男性。来自权势男性的爱情,也再度作为“独立女性”的“勋章”而出现。在职场上,两位女主的所谓“升级打怪”之路,变成了一路受关照,不断得到男上司、男同事、男备胎的帮助。
在《流金岁月》“玛丽苏”模式的背后,更要命的一点是什么呢?两位女主角一边被命运碾压,一边又被命运格外“眷顾”,这种分外easy的生存模式,依然源自于“男性凝视”下的女性审美偏好。
朱锁锁的第一个职场贵人,上司杨柯,在大堂里一眼看中她,就是因为她出众的外貌资本:这“小身段”、“小气质”。
从女主的长相到穿着,《流金岁月》对于女主外形的重视,在所谓大女主剧里创造了一个高峰。
在该剧热播时,我就对此上两点提出过批评。乍看是女性独立,可女人的价值,最终仍然来自权势男性的看见、欣赏、扶持。
她们看似在选择人生,实则依旧是在男性逻辑中“被选择”。女性的美貌和独立的姿态,让她们更容易被权势男性青睐和选中,并因此获得更多的资源与保护。
这和“胸大还做什么编剧”的内在逻辑,真是完美呼应。
秦小姐真心相信世界如此运作,于是她笔下的世界也如此运作。
它用时髦的“女性主义”姿态,来装饰传统的依附逻辑,重复着陈旧的性别叙事。
才华可以装饰作品的卖相,但世界观却从根本上决定着作品的品位和格局。
而我还想提出的一点是,畅销的导演和编剧,其实都非常懂人性,或者说,拿捏人性。
为什么秦雯的剧能在大众层面获得成功?因为,她也深知时下的女观众其实也很矛盾,一边渴望当“独立女性”,一边又惧怕承担独立的高昂代价。
她的剧在形式上满足了很多女性观众对“自我成长”的幻想,而在实质上又不触动既有的性别权力结构和秩序。她的剧,犹如一只麻醉剂,只会让女性观众在‘女性独立’的虚假幻觉里获得片刻安慰。
秦小姐真是非常了解现实人生的残酷、疲惫,也了解现实世界的权力运作。
她未必不知道其中的风险与长期代价,但她选择了妥协。无论是在她自己的人生中,还是在她的剧本世界里。
在秦雯这里,什么样的女人可以生存得更“好”?漂亮的、聪明的、善于利用规则的、不硬碰硬的。所谓的女性独立和自由,是在既有的权力秩序里取得一种舒适精巧的位置,而非推翻秩序。来自权势男人的爱情,不仅是勋章,也是解决困境的方式。
她和她的女主角们,都并没有真正去拆解父权制,而是更加精致地周旋其中。而已。
她和她的作品,无缝合成了一套精致利己的、也被资本需求的聪明与趣味。
她原定11月7日播出的新剧——由唐嫣、赵又廷主演的《爱情不是神话》,据称被临时撤档了,不止何时能够播出。我大胆估计下,这部剧依旧还会是以上套路。因为,太好用了~
谢谢阅读。欢迎文末留言交流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