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清雅和朱珠那场采访,我很早就看到了,但当时是不准备写什么的。
因为一时之间不知道写什么,夸朱珠?讲过太多次了,没什么新意。
贬损翁清雅?

她确实有她的不足,但非要拎出来哪里最差劲,哪里更差劲,又总觉得失去了写这篇文章的意义。
为什么又想写了。
因为风向变了,从批判翁清雅的专业、口条,到现在攻击她的穿着、脸蛋。
已经从单一专业性的评判,变成了独角戏的群嘲和围剿。
看到这,才突然生出些想要讲点什么的心情。

我总是觉得,用朱珠现阶段的状态去对比彼时翁清雅的状态,是不够公平的。
人们热衷于进行切片式的对比,却往往忽略了时间纵深与个体境遇的巨大鸿沟。
翁清雅看似和朱珠的起点相似,都是豪门家的女孩,从小娇宠着长大,自然也倾斜了无数资源栽培。
才能打造出在镜头前优秀、自洽的女孩。
翁清雅的确一开始出现在恋综上时,也是这样的形象,高知、淡雅、聪慧、大方。

不用说,也看得出来是极佳条件下养育出来的女孩儿。
但为什么我说用她和朱珠来横向对比依然是不合时宜的?
先从现实意义来说,虽然都是富贵家庭的女儿,但家庭底蕴不同,给子女传递的价值观,养育出的成果自然也不尽然相同。
朱珠的家庭大家应该不陌生,或者有兴趣的也可以去看看她的背景是如何的。
红色的、正直的,而不是用一句富贵人家就能概括。

这样的名门家庭养出来的女孩会更有胆色,更注重向外寻的张力感,而不是约束她一定要成为乖巧、听话的标准化女孩。
事实上朱珠也是这么长大的,她早早就开始自己环游,拎着一个比她自己都大的行囊到处看风景,见人生。
她始终是笃定的、坚守的。
但翁清雅这样的家庭其实对女孩子的约束更多是实质行为上的,在她参加恋综的时候就能看得出来。
有小节,无大义。

这就不难推测出,翁清雅的家庭培养更重视的是表层的名媛感,比如接人待物要得体大方,再比如成绩学历要有点光环。
都是这种极其外物的、刻板的约束女性的行为。
《逍遥游》有言:“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我们所见的“气度”,往往是那冰山之巅的一角,其下蕴藏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的沉潜、磨砺、坚守与突破。
所以翁清雅总给我一种飘在半空,做什么都始终差了一口气的感觉。
她的底蕴也好、底气也罢,本来就是外强中干,在糊弄人的恋综上或许行得通。

但一旦回归正式的场合环境,就一定会露怯。
更别说,此时做对比的是用完成版的朱珠和新手版的翁清雅来横向对比。
朱珠已经已经功成名就了,甚至可以说已经成功许多年了,财气养人,红气更养人。

翁清雅呢?
不过是刚刚走进观众视野的新人而已,所以哪怕都是公主出身, 效果也一定是不一样的。
那翁清雅的问题到底在哪?
她本末倒置了。
我更愿意猜测在她过往的人生履历中,她应该是靠着好皮囊或是这套还不错的组合牌拿到过一些很不错的成绩。
所以现在她很明显是把外表的东西当成王牌。
我看到很多人都在批判她没有礼貌,没有教养,比如邀请朱珠进门,嘉宾没进她先大摇大摆进去了。

还要嘉宾尴尬的站在那里自己关门。
比如朱珠还没落座,她先一步晃晃悠悠坐了下来。

再比如采访朱珠的过程,口条不顺,言辞别扭,拿着台本都讲的磕磕巴巴。
不专业吗?肯定是。
但不尊重吗?她也不至于蠢笨到在大荧幕前公然给不管是家境还是人气都胜过她千万筹的朱珠难堪。
在我看来,她其实不是小家子气也不是不尊重朱珠,反而是忸怩作秀。
那些看似不得体的小动作,局促的、刻意的、甚至偶尔显得失礼的举止,若我们怀着一点慈悲心去细看,就能发现并不是因为轻慢或小家子气。


反而更像是一个内心没有找到坚实支点的人,在慌乱中抓住浮木的表演。
你观察她与人交谈会发现一种奇特的“表演性紧张”。
她太知道自己正在被观看,于是每个细微的表情和动作都经过了意识的过滤,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直接交流时该有的那种自然流淌的节奏。
她的注意力完全被“如何被看待”占据,以至于每一个微笑的角度、每一次撩发的时机,都背负了过于沉重的表演任务。
在她的身上有种让人惋惜的错位感。她像是精心打扮了华丽的包装,却忘了在里面装上最珍贵的内容。
她把外表这张牌握得太紧,紧到以为这就是王牌。
殊不知,到了一定年纪,还紧紧攥着美貌这张牌不放,其实会露出某种窘迫。

这不是说追求美不对,而是当一个人所有的自信都系于外表这根细绳上时,她整个人都会呈现出一种紧绷的、经不起推敲的脆弱。
真正在岁月里沉淀下来的人,反而会对自己的美貌产生一种“羞于提及”的谦逊。
有个很残酷的真相是,美貌在二十岁时可能是通行证,在三十岁时是加分项,到了四十岁以后,如果它仍然是你唯一的筹码,那几乎成了一种悲剧。
时间是最公平的淘洗者,它最终会把所有浮华的东西冲走,留下真正有分量的金石。
而翁清雅缺的,刚好就是这份清醒。
她没有做足功课,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意识问题。
她似乎相信,只要仪态万方地坐在那里,就是一种足够的表达。
这让我想起古代那个买椟还珠的典故,她精心打磨那个“椟”,却忘了里面该有的“珠”是什么。
与朱珠对话,本可以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可惜却成了浅之又浅的台本对话。
所以翁清雅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的错置。
她把力气用在了回报率最低的地方。

毕竟再好的妆容也掩饰不了思想的苍白,再得体的衣着也承载不了内容的空洞。
说到底,小姑娘以为美美的来美美的出行,靠流量和恋综那套就能跨界成功这件事虽然扯淡,但也不能说就罪不可赦。
她真正的问题还是,完全没意识到,恋综本质是个表演综艺,男帅女美再搞点荷尔蒙就行了。

但脱离了这些之后,需求和判定就彻底变了。
而智慧的女性懂得在每一个年龄段投资自己。
二十岁打磨外表也积累内涵,三十岁形成自己的见解与风格,四十岁以后,那些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思考过的问题,会内化成一种无法伪装的底气与从容。
那是一种即使素面朝天、安静坐在角落,也能让人感受到的力量场。
真正的尊重,也从来不是靠小心翼翼维持的形象赢得的,而是当你贡献出独特的思想价值时,他人不由自主地靠近与倾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