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思诚:“邵导,有无兴趣挑战一部男性电影?”
邵艺辉:“我觉得电影不分男性、女性,任何电影都有男性和女性,而且我电影里的男性尤其出彩,我们的男配提名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一幕,发生在本届金鸡奖的“金鸡会客厅”环节。众位获奖者围坐一桌,以匿名纸条的形式展开互动,邵艺辉收到了来自陈思诚的“定制盲盒”,由此发生了这段对话。

一个主动的提问,一个聪明的回答,给本届金鸡奖送上了最后的流量,也带来了新的思考:
电影,有性别吗?这次的提问,为什么引起了争议?

网友认为,当“男性电影”这种说法提及,就暴露了一种内化已久,一种深植于社会文化中的潜意识——女性是第二性。
“男性电影”这个说法,默认了一个前提——邵艺辉的作品是“女性电影”。这种基于性别的划分本身,暴露了一种认知结构:“男性电影”即以男性视角展开、讲述男性故事的作品是默认的主流;而女性视角、聚焦女性的电影则是“非主流的”“小众的”,是需要贴上特殊标签的“女性电影”。

这种思维在影视圈司空见惯:一个全是男人的综艺很常见且“正常”,一个全是女人的综艺就要标注“全女综艺”;导演是男的很正常,是女的就要强调女导演。
被强调,意味着特殊,意味着反主流、反常态。因为“故事”默认都是男人的故事,主体是男性,他们的故事没有定语,就是“人”的故事。

而女人的故事被叫作“小妞电影”“女性题材”,被认为是“女人”的故事,而不是“人”的故事。
颜怡颜悦曾被男记者问:“你们只做女性视角,是不是太窄了?有没有考虑写男性视角的段子?”二人回答:“那我觉得你做男记者视角也太窄了,你有没有考虑当女记者?”
两件事中他们拥有同样的潜台词:男性的视角是通用且完整的,而女性的视角则是局限且需要被超越的。

或许有人会说,那女性除了 “女性话题”,难 道不能谈论职场、历史等更“广阔”的议题吗?
事实是,她们一直在谈论。个体的感受本就无法脱离社会环境而存在,她们书写的正是她们所感知到的历史与文化。你没有体验,不代表不存在,更不代表不正确。“窄”从不是她们的视角,是部分人不允许另一种不同声音存在的心。

网友认为,在性别议题敏感的当下,向一个以性别社会洞察见长的女性导演,问出 “有没有兴趣挑战男性电影”本身就是一个陷阱问题。
“回答‘有兴趣’,像是承认某些题材原本不该拍,回答‘没兴趣’,又像是说她只会拍女性题材。”更危险的是,无论哪个回答,都在承认以性别分化影视作品。

而邵艺辉的聪明之处,在于她直接跳出了这个非此即彼的框架,拒绝了分化邀请,而是回归到“人类”创作视角本身——电影中男性女性都有,只不过她的作品里主角是女性,而且还有优秀到提名的男性配角。
既直面了问题,且语言温和又精准,不愧是能连续自编自导两部高分原创作品的导演+编剧。
况且,哪怕顺着陈思诚的逻辑,邵艺辉也早就完成了所谓“挑战”。
她的导演首作《爱情神话》就是以徐峥饰演的男性视角展开的“男性电影”,讲述了都市中年人的爱情故事。因其独特的气质与氛围一鸣惊人,该片获得豆瓣评分8.1分,第三十五届最佳编剧和最佳剪辑奖。

不仅作品,邵艺辉也为片场注入了“轻盈”的气质。《人物》的特稿中写道:她的片场有新的语言和规则:
她从不崩溃,从不发火,从不失控。拍她的戏不需要整个剧组熬大夜、很少出现“飞页”、她对自己想要的东西很明确,废片率很少,拍摄和剪辑周期很短,更不会出现反复返工重拍的现象。
这样“轻盈”的导演还有一些。“九人话剧团”的导演朱虹璇,在她的剧场,人们总能“按时上下班”,因为朱导抗拒让其他人做创作者的“燃料”。工作人员甚至说,在她剧场工作,是他全年作息最规律健康的时间。就是这样“可持续发展”的团队,接二连三带来《春逝》《翻山海》等高分话剧作品。

导演贾玲在拍摄《热辣滚烫》时,也会特意把自己的健身时间都安排在上午,如此其他员工才会无负担地在其他时间安心运动,不会产生见到/躲避老板的尴尬。

当她们走进片场,掌握权力,我们发现:原来新规则这么好。

“为什么会有‘挑战一部男性电影’这种疑问?”有网友回答道:“本质原因之一,还是女性创作者还是太少了。”
在父权本位的文化中,第一性的处境和情绪一直被看见、被讲述,并被社会整体认知为“正当的”。即便是最普通的男性故事也被认为值得诉说——这就是为什么雷佳音、肖央这类“普通男人”形象的演员拥有如此丰富的电影资源。相比之下,我们甚至连一个普通身材的女性都难以在银幕上看到。

而第二性的故事与困境,则长期处于未被讲述、不被看见,甚至不被承认的状态。
同样是痛苦,却因身份不同而获得截然不同的认可。这正是“看不见的女性”——她们的经验与存在,不被普遍承认。

女性视角的缺席,催化了社会偏见,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故事丰盈起来。并且,要允许自己“创作垃圾”。
正如鸟鸟所言:“我们需要怎样的女性写作?对我来说,不拘泥于形式的,粗俗的,野蛮的,稚嫩的,松散的,简单的,愚蠢的,令人昏昏欲睡的,没有答案的,模棱两可的,有待进步的——这些我们都需要。”

所以,请如山如海地书写与试错吧!重要的不是每一部作品都成为经典,而是通过持续的、集体的、不计较成败的讲述,将女性的经验与视角彻底地、丰盈地注入当下的叙事体系之中。
直到“女性题材”这个前缀显得多余,直到我们的生命经验,就是“人”的故事本身。
编辑:Nagasaki
撰文:Miao
排版:张车车
设计:棒棒
图源:新浪微博、豆瓣电影、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