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朱公子
江湖上还有“行母”的传说,许晴却渐渐从影视圈消失。
56岁的“京圈小公主”还在话剧舞台上风韵犹存,而银幕上的形象却被技术性抹去。
电影《我爸没说的那件事》演员表中,“许晴”两个字已经悄然消失。另一部电影《青面修罗》,她饰演的“花夫人”已被AI替换为另一张面孔,无论是官方海报还是演员表,许晴均已不见踪迹。

广告电影《阆中之恋》中,曾有许晴着旗袍漫步古城的镜头,极具东方风韵的美感。现在,该片已重剪,相关镜头全数删除。
更微妙的一幕发生在综艺节目录制现场。网传在《花儿与少年5》番外篇拍摄时,道具组误将许晴的头像放入抽签箱,当辛芷蕾和秦岚抽中后,导演紧急要求更换卡片,现场气氛一度尴尬。
这个冬天对许晴可能略微寒冷。
许晴曾凭借《笑傲江湖》、《老炮儿》、《邪不压正》等作品走红超过三十年。而现在,“冻龄女神”正遭遇一场奇怪的“蒸发”——没有官方声明,没有正式文件,只有一系列被AI换脸的作品、被删除的演员表和在综艺节目中被回避的尴尬瞬间。
这正是“软封杀”的典型样本:作品被除名、镜头被AI换脸、宣传物料被连夜替换,仿佛她从未存在过。
虽然没有官方声明,但行业内部已形成心照不宣的默契。多家影视公司内部传出“慎用许晴”的潜规则,即使剧本合适,也因“风险过高”而放弃邀约。
关于“被封杀”的核心动因,两条线索被反复提及。
一是受“金融大佬案”牵连。2003年落马的金融高官王某冰在供词中提及与某“女明星”的亲密关系,并说这位明星“值得细细品味,好好珍藏”。公布的案卷材料虽未指名道姓,但该女星的履历很快就被关联到许晴。“行母”的称号亦由此传开。
二是所谓的“老赖”传言。2023年,许晴名下的某影视企业因合同纠纷,被法院强制执行624万元。
但我对被封杀的真正原因很是怀疑。
“金融大佬”已经是二十年前的往事了,要封杀当时就封杀了,不至于拖到二十年后。实际情况则是,那件事除了多出来一个诨号,并未给许晴带来任何影响。
至于“老赖”问题,可能会有一点负面影响,但该案不过是一起普通民事纠纷,许晴亦未被列入失信名单。如果因为这个被封杀,多少有点扯。经济纠纷不能等于道德塌方。
现在被封杀,要么是因为女神背后出现了新的内容,要么是出现了新的人。
毕竟咱们的大公主可是又纯又欲,从任盈盈到唐凤仪,再到话匣子,演过的角色是千变万化。既可以在回眸一笑的瞬间,让你体会到聪慧优雅、含情脉脉,也可以在眼波流转之间,尽显风情万种,让你心旷神怡、春心荡漾。

在不同角色间纵情跨越同时,许公主的绯闻男友也跨越了政商娱乐界,是另一部“笑傲江湖”。正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风险也就越大。
分散性投资的背后,是分散性的风险。说不定哪一天就爆雷。
当然,也许还存在另一种可能。在面对某种不确定性时,资方为了规避可能会发生的风险,索性将“可能有问题”的艺人全部撤换,这样才是完全的“去风险化”。这样的背景下,某个演员,如许晴,就不得不成为规避风险的牺牲品。
无论怎么说,许晴的影视生命已经被按下暂停键,能否重启,何时重启,尚属未知。或许她终将被吞噬在2025年的冬日,只留下围观者的唏嘘。
这也提醒我们,一切看似免费的恩惠,都隐含等价交换的法则。美貌、气质,既是命运的馈赠,也可以是命运的饵料。一旦将之作为入局的筹码,终将导致悲剧性反噬。
命运,才是最终的做局者。
正如茨威格在《断头皇后》中所言,她那时还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另一方面,无论是郑爽那样的“硬封杀”,还是许晴这样的“软封杀”,还是希望管理层拿出更整齐的标准,更明确的态度。
现在强调“营商环境”,在娱乐圈也需要“优化营商环境”,没有明确的标准判断“劣迹艺人”,没有明确到底是否“封杀”,则投资人、演员都是战战兢兢,不知道谁在哪天会塌房。
一旦碰到哪个真被“封杀”了,全指望AI换脸或者补拍镜头,实在不利于“降本增效”。
有事时,最好揭开面纱。群众愿意吃瓜,但不愿意猜瓜。
-完-
笔不阿贵,文不奉承
yanbaoer2024
比较犀利的文我会发这个备号上




